跳至內容

大西洋鋸鰩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西洋鋸鰩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100.5-93.9 mya)
基於親屬的假設復原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目: 鰩目 Rajiformes
科: 硬尖犁頭鰩科 Sclerorhynchidae
屬: 大西洋鋸鰩屬 Atlanticopristis
  • 赤道大西洋鋸鰩 A. equatorialis Medeiros, 2008 (模式種)

大西洋鋸鰩屬Atlanticopristis,意為「Atlantic saw」)是一屬已經滅絕的硬尖犁頭鰩類,生活在100.5到93.9百萬年前的巴西東北地區。 科學家在Alcântara組中發現了來自於大西洋鋸鰩屬的14顆化石牙齒,並在2007年將其歸為與之密切相關的帆鋸鰩屬的未定種。2008年,葡萄牙古生物學家Manuel Medeiros和Agostinha Pereira對其進行了重新描述,將其分類到包含一個物種Atlanticopristis equatorialis的新屬。

它具有一個長長的吻部,側面有齒狀突起,但大西洋鋸鰩屬的牙齒兩邊都有倒鉤。 大西洋鋸鰩屬生活在大型針葉林附近的鹹淡水河口,與許多種類的硬骨魚軟骨魚肉鰭魚,以及一些鱷魚和幾種恐龍一起生活在同一時代和地點。 Alcântara組中的許多分類群也生存於摩洛哥的中白堊紀凱姆凱姆組,因為南美洲和非洲過去與岡瓦納古陸相連接。

描述[編輯]

大西洋鋸鰩屬與其他四種鋸鰩的牙齒的對比(大西洋鋸鰩屬為藍色)

大西洋鋸鰩屬的吻部上的牙齒在前後邊緣處具有不同數量的倒鉤。 它們都是橫向壓縮的,兩側都顯示出從牙齒基部向外延伸的薄琺瑯脊,形成扇形,一些牙齒的兩側也有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凹槽。 牙齒的花序梗(或基部)被擴大,並且被不規則的脊覆蓋,底部通常是凹的,具有亞矩形或橢圓形形狀。[1]

樣品的尺寸範圍為11.5毫米(0.45英寸)至18.8毫米(0.74英寸)。 全型(CPHNAMA-VT 1174)長度為15毫米(0.59英寸),包括花序梗; 它本身寬6.3毫米(0.24英寸),長3毫米(0.11英寸)。 它的厚度為3毫米(0.11英寸)。 所有標本上的倒鉤數量範圍從前邊緣的2到4個倒鉤和後面的4到5個倒鉤,一些標本如CPHNAMA-VT 1085具有殘留凸起,可以被認為是額外的倒鉤。[1]

努米底亞帆鋸鰩的牙齒,與大西洋鋸鰩屬有相同的琺瑯羅紋

鋸鰩演化出長長的吻部,兩側都有一排排牙齒,雖然這些刺不是真正的牙齒,而是高度特化的魚鱗或真皮齒。[2]這種適應可能與他們的攝食習慣有關,例如篩沙/泥尋找食物或砍伐獵物。 與現存的鋸鯊一樣,這些脊柱使用韌帶連接到像大西洋鋸鰩屬這樣的動物的吻部上,而現代的鋸鰩則通過肺泡(牙槽)連接牙齒。 在硬尖犁頭鰩亞目牙齒上可見的囊狀體的縱向肋或脊將有助於這些韌帶的附著。[1]

發現與命名[編輯]

在巴西東北部的馬拉尼昂州Cajual島的Itapecuru群的Alcântara地層發現了大西洋鋸鰩屬的化石。 該地層由白堊紀沉積物組成,在聖馬科斯灣海岸線露頭,記錄了南美洲和非洲的分離,同時展示了大量大陸和海洋脊椎動物。來自Alcântara地層的化石高度多樣化且數量豐富,但往往是零碎的。從FalésiadoSismito曝光中帶回了來自大西洋鋸鰩屬的14顆牙齒。[1][3][4][5]由於大部分骨骼是由軟骨形成的,它們的骨骼不容易化石化,因此大多數殘骸都是由它們的吻部和吻部齒狀突起組成。大西洋鋸鰩屬的化石標本目前位於聖路易斯的Centro de PesquisadeHistóriaNaturale ArqueologiadoMaranhão(馬拉尼昂考古與自然歷史研究中心)。[1]

正模標本的牙齒(CPHNAMA-VT 1174)被指定為最完整且保存完好的標本。此外,幾個標本被指定為副型:CPHNAMA-VT 1086,單齒和最大標本; CPHNAMA-VT 1085,兩顆完整的牙齒; CPHNAMA-VT 1088和CPHNAMA-VT 1173,兩組四個不完整的牙齒,都缺少牙冠的尖端; 和CPHNAMA-VT 1173,兩個部分標本與大部分冠。[1]

葡萄牙古生物學家Manuel Medeiros和Agostinha Pereira在2008年描述了該標本。該屬包含一個物種——Atlanticopristis equatorialis。 屬名前半部分是指大西洋,其中Alcântara組的大部分沉積物都是沉積的,而「pristis」是希臘語中的「鋸」,種名為「equatorialis」,因為發現地點非常靠近赤道。[1]

分類[編輯]

鋸鯊目(如日本鋸鯊)在牙齒排列上與中生代鋸鰩類似,但它們不是近親

大西洋鋸鰩屬屬於硬尖犁頭鰩科,該科歷史可以追溯到白堊紀早期[6]。2007年,Pereira和Medeiros根據花梗的形狀、多個倒鉤的存在以及琺瑯羅紋,將大西洋鋸鰩屬的牙齒化石歸為帆鋸鰩屬未定種。2008年,基於大西洋鋸鰩屬和帆鋸鰩屬之間缺乏中間形式,以及其區別於其他硬尖犁頭鰩目的形態差異,牙齒被分配到新屬。 Pereira和Medeiros還指出,大西洋鋸鰩屬與帆鋸鰩屬密切相關,「任何其他主觀解釋都可以將它們視為同義詞」。 大西洋鋸鰩屬的牙齒倒鉤數量比起努米底亞帆鋸鰩(Onchopristis numidus)更接近於Onchopristis dumklei,因為努米底亞帆鋸鰩的牙齒通常只有一個倒鉤,而O. dunklei的牙齒倒鉤總是不止一個。博羅季諾鋸鰩屬也有多倒鉤牙齒,但在所有其他方面的差距都過於明顯,無法認為它和大西洋鋸鰩屬有密切關係。[1]

在牙齒兩側形成多個倒鉤也是在現存的澳大利亞鋸鯊中也可以看到的特徵。一般來說,中生代鋸鰩的鋸齒比鋸鰩更接近現代鋸鯊,但它們與前者密切相關。這種相似性被認為是趨同進化的一種情況,不相關的生物進化出類似的特徵。[1]

大西洋鋸鰩屬和帆鋸鰩屬表現出與在玻利維亞被發現的Pucapristis Branisi相似的特徵,如琺瑯羅紋和後緣形成倒鉤,然而,它們的花序梗差別很大。 1987年,法國古生物學家Henri Cappeta將硬尖犁頭鰩科內的兩個群體區分開來,帆鋸鰩屬與普卡鋸鰩屬被分開。[1]

古生態學[編輯]

和帆鋸鰩屬(圖中所示)一樣,大西洋鋸鰩屬也曾與棘龍科共存

大西洋鋸鰩屬起源於Alcântara地層,該地層可追溯到白堊紀中期的森諾曼階。像大多數鋸鰩一樣,它居住在淡水或淡水的河口環境中。大西洋鋸鰩屬可能來自南大西洋的淺海區域,並會定期進入河口水域。現在Laje do Coringa地區的地區將包括河流和瀉湖的潮汐河口,此外還有針葉樹、馬尾和蕨類植物的大片森林。[4]這種動物會與淡水魚,海洋魚和河口魚共享它的棲息地,就像與其密切相關的努米底亞帆鋸鰩一樣[7]巨型莫森氏魚,一種大的腔棘魚和Myliobatis屬未定種,以及許多種類的輻鰭魚和肺魚。海洋無脊椎動物在該地區非常突出,如在礦床中發現的許多軟體動物屬所示。 大西洋鋸鰩屬遺骸也被發現與鱷魚和恐龍等陸地動物有關[4][1],如棘龍科(一種類似鱷魚的恐龍)、Oxalaia Quilombensis和棘龍屬未定種。[4]

巴西森諾曼階的古生態情況非常類似於北非中白堊世,特別是Kem Kem和Bahariya地層,許多相同的生物群可以在北非和巴西東北部找到。 這是岡瓦納分離的結果,岡瓦納是一個由非洲和南美組成的超大陸,分離後,每個陸地上的分類群將繼續分開演變,導致跨洋類群之間的小解剖學差異。[8]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Pereira, A. A.; Medeiros, M. A. A new sclerorhynchiform (Elasmobranchii) from the middle Cretaceous of Brazil. Revista Brasileira de Paleontologia. 2008, 11 (3): 207–212. doi:10.4072/rbp.2008.3.07. 
  2. ^ Welten, M.; Smith, M. M.; Underwood, C.; Johanson, Z. Evolutionary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saw-teeth on the sawfish and sawshark rostrum (Elasmobranchii; Chondrichthye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September 2015, 2 (9): 150189. Bibcode:2015RSOS....250189W. PMC 4593678可免費查閱. PMID 26473044. doi:10.1098/rsos.150189. 
  3. ^ Medeiros, Manuel; Carvalho Freire, Pedro; Pereira, Agostinha; Anderson Barros Santos, Ronny; Lindoso, Rafael; Flávia Amaral Coêlho, Ana; Brandão Passos, Emanuel; Sousa Melo Júnior, Emilio. Another African dinosaur recorded in the Eocenomanian of Brazil and a revision on the paleofauna of the Laje do Coringa site. Paleontologia: Cenários De Vida 1. 2007: 413–423. ISBN 9788571931848. 
  4. ^ 4.0 4.1 4.2 4.3 Medeiros, Manuel Alfredo; Lindoso, Rafael Matos; Mendes, Ighor Dienes; Carvalho, Ismar de Souza. The Cretaceous (Cenomanian) continental record of the Laje do Coringa flagstone (Alcântara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outh America.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August 2014, 53: 50–58. Bibcode:2014JSAES..53...50M. ISSN 0895-9811. doi:10.1016/j.jsames.2014.04.002 (英語). 
  5. ^ Kellner, Alexander W. A.; Azevedeo, Sergio A. K.; Machado, Elaine B.; Carvalho, Luciana B.; Henriques, Deise D. R. A new dinosaur (Theropoda, Spinosauridae) from the Cretaceous (Cenomanian) Alcântara Formation, Cajual Island, Brazil (PDF).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 2011, 83 (1): 99–108 [2019-08-29]. ISSN 0001-3765. doi:10.1590/S0001-376520110001000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8-18). 
  6. ^ Kriwet, Jürgen.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Cretaceous sclerorhynchid sawfishes (Elasmobranchii, Pristiorajea). Arratia, G.; Tintori, A. (編). Mesozoic Fishes 3 – Systematics, Paleoenvironments and Biodiversity. München, Germany: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2004: 57–74. ISBN 978-3-89937-053-9. 
  7. ^ Last, Peter; White, Gavin; de Carvalho, Bernard; Séret, William; Stehmann, Marcelo; Naylor, Matthias (編). Rays of the World. CSIRO. 2016: 57–66. ISBN 9780643109148. 
  8. ^ Candeiro, Carlos Roberto A. Middle Cretaceous dinosaur assemblages from northern Brazil and northern Afric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orthern Gondwanan composition.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August 2015, 61: 147–153. Bibcode:2015JSAES..61..147C. ISSN 0895-9811. doi:10.1016/j.jsames.2014.10.005 (英語).